神學人叢書序 《我們信》 推薦序 我見證了華文神學界的里程碑 引 言 神學旅行紀錄 努力追求平衡 站在巨人肩膀 寫作和翻譯 本書特色 腳前燈、路上光 我的願望 簡寫表 第一部:緒論 第1章:第1部·導論 從「我可以愛誰」到「誰可以愛我」 四個必要 神學是一種生命的表達 邁向真理 神學導航 整合性系統神學 第2章:愛 信、望、愛 為朋友捨命的愛 朋友之愛 從「約」到「堅定不改變的愛」 愛的種類 結論:上而下的愛 第3章:信 上帝的義:公正與慈愛 「為我」以及「為我們」 因信稱義 同時是義人與罪人 「稱義」與「成義」 信靠與信實 加爾文看「信」 信心與行為 「因信稱義」的演進 結論:放下自我中心 第4章:望 應許與盼望 天啟文學氛圍 以盼望來相信 終末盼望 加爾文論盼望 盼望神學 未來的優先性 從愛到信而至望 信、望、愛 結論:全新的盼望 第二部:認識人 第5章:第二部·導論 人的被造 墮落之始 人的地位 人性與獸性 人的優越 尊重人或尊重上帝? 神學反思 第6章:上帝形象 人之高與人之低 上帝形像是什麼? 群體性的上帝形像 完美的上帝形像 人與上帝的類比 人是具有尊嚴的主體 人是其故事中的主題 結論:主體與主題 第7章:人是什麼? 天與地:裡面的人與外面的人 靈、魂、體 人的組成 靈魂之必要 不朽或復活? 結論:整體的人 第8章 關係中的性別 兩性平權 男性或女性有上帝形像? 從個體性到群體性 從單向性到相互性 動態的相互關係 女性特質與男性特質 兩位宗教改革者 巴特的幫助者 結論:女中有男而男中有女 第9章 點與線:神學家的生命故事 位格角度下的人 非此即彼 以光明盼望勇敢地面對黑暗邪惡 通話嘎然中止 第10章 主體與主題 主體尊嚴與主題呈現 互為主體的關係 主體的奧祕:靈魂 主題的呈現:故事 回歸敘事 結論:真實的人 第11章 發展中的人 尚未完成的人 從抓取者到祝福者 約旦河東 將有七千 一台戲 結論:天天成為人 第12章 自由的人 自由的人 脫離「不自由的人」 探討自由 從自我中心到向世界開放 結論:追求自由 第13章 人學與神學 認識人和認識上帝 神學就是人學? 上帝的人性與人的神性 人化與神化 結論:人文學與神學 第14章 罪 聖經觀點 罪是一種存在狀態 奧古斯丁傳承 近代以來神學家對罪的詮釋 原罪說 罪與自由意志 與華人文化對話 結論:罪之反面是信仰 第三部 認識上帝 第15章 第三部·導論 受教的心 天上的上帝 聖經如何稱呼上帝? 「為我們」的上帝 知識與敬虔 超越性和臨在性 否定神學 教義的防護功能 不屬自己而屬於上帝 第16章 三一論 聖經中的三一上帝 三一神論 主要對手 三一神學思維 兩大傳統 經世三一與內在三一 結論:三與一 第17章 近代三一神學 從最高實質到絕對主體 後巴特的三一神學 三一上帝的歷史 三一神學的應用 結論:唯一與豐富 第18章 神學的關係思維 希伯來傳統下的聖經詮釋 從主體到位格 加爾文的關係思維 獨特性與關係性的密切相關 誰從屬誰? 重視位格關係的神學走向 三一論的敘事特質 約拿書敘事的關係思維 結論:回歸聖經的關係思維 第19章 創造 聖經中的創造 創造與拯救 上帝榮耀的舞台 創造的神學意涵 結論:創造與託付 第20章 天、地、人 天與地 新天新地 天地之別:巴特觀點 天對人的開放性:莫特曼觀點 天人之間 生態寰宇 結論:天人關係 第21章 護佑 管理萬物 繼續中的創造 人生的保守 如何彰顯上帝主權? 結論:上帝做工何等奇妙 第22章 啟示 兩種啟示和兩種認識 從聖經看啟示 兩種啟示的關係 聖經與傳統 護教(apologetic)或宣道(kerygmatic)? 人如何領受啟示 結論:三本書的神學 第23章 苦難 受苦的上帝 從理論到體驗 全愛或全能? 現代社會價值中立潮流 光明必定勝過黑暗 殉道的神學家 被釘十架的上帝 結論:邪惡或善良? 第24章 天使/魔鬼 聖經觀點 傳統觀點 上帝與魔鬼之間 上帝主權 虛無的威脅 結論:從古到今 第四部 認識基督 第25章 第四部·導論 「歷史的耶穌」與「信仰的基督」 耶穌基督是誰? 彌賽亞盼望 一個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對話 宣揚上帝國 第26章 耶穌基督 基督是主 末後的亞當 一父一主 神子、人子 相通共融 親身體驗之必要 結論:基督頌歌 第27章 基督論傳承 基本概念 平衡之路 神人二性 近代基督論 當代基督論的轉折 結論:神人中保 第28章 基督的工作:十架功效 十架功效 基督的工作 贖罪觀類型 三種職分 經歷死亡而復活 復和神學 十架神學 神聖奧祕:十架與三一神學 同受苦難和代償罪債 結論:默想十架 第29章 復活:第一位使徒 耶穌基督的復活 關於復活的體驗 「看見」復活的耶穌基督 第一位使徒:抹大拉的馬利亞 結論:我寶貴的朋友 第30章 天路 兩種靈修進路 誰找誰? 在地如在天 律法和福音 愛世界與愛上帝 結論:一切只為上帝榮耀 第31章 禱告 乞丐的禱告:路德論禱告 真我對真你:路易斯論禱告 順服上帝:巴特論禱告 信心的操練:加爾文論禱告 天真而不幼稚:齊克果論禱告 結論:專注和謙虛 第32章 拯救主權 從聖經看揀選 上帝主權與人的責任 加爾文與預定論 衛斯理 vs. 懷特腓德 再啟論戰 再思加爾文預定論 超越時空的上帝 結論:「一次得救」或「多次得救」 第33章 聖約 從聖經看「約」 從改革宗神學看「約」 約的「信」與契約的「行」 聖約與實踐 結論:承諾應許 第34章 宗教神學 研究宗教 加爾文的宗教觀 聖經裡的宗教 何為真神? 宗教的神聖觀 宗教對話:耶穌基督的終極性 田立克的最後抉擇 結論:包容與排他 第35章 倫理神學 基本原則 基督教倫理學類型 基督徒可否說謊? 潘霍華的基督中心倫理學 理查‧尼布爾的責任倫理學 莫特曼的盼望倫理學 原諒而不忘記(Forgive, but never forget) 信與行 結論:從行動發出感恩、關懷、奉獻 第五部 認識聖靈 第36章 第五部·導論 從聖經看聖靈 聖靈與力量 從三一神學看聖靈 聖靈與神聖奧祕 聖靈的主體性 聖靈保惠師 上帝的話與上帝的靈 如風似氣 第37章 聖靈是誰 聖靈的主體性 聖靈的神學家:加爾文 當代改革宗聖靈論 人的靈與上帝的靈 從聖靈看婦女神學 為何褻瀆聖靈永不得赦免呢? 結論:又遠又近 第38章 聖靈的工作 聖靈豐富的工作 上帝力量的發動者 聖靈工作與基督工作 聖靈工作的維度 聖靈恩賜神學 終末和整全的聖靈工作 結論:起死回生、從無到有 第39章 教會是什麼? 聖經中的教會 教會:我們的母親 復興教會 僑居世界的異類群體 基督身體的展現:潘霍華 批判基督教世界的幻象:齊克果 結論:熱愛教會 第40章 俗世中的教會 神學家心目中的教會 基督教會與天主教會 上帝國運動與社會群體之間的張力 教會作為社會的對照群體 宣教是俗世中教會的使命 宣教的故事 結論:作耶穌基督的見證 第41章 敬拜 聖經裡的敬拜 神聖原點:主日(Lord’s Day) 禮拜的神學 聖禮神學 洗禮和聖餐 從節期看耶穌基督 結論:禮拜是教會最重要的能力來源 第42章 講道 什麼是講道? 正反並列 福音之必要 加爾文的講道神學 敘事的力量 結論:教會的饑荒 第43章 上帝國 永遠長存的國度 上帝國何時來臨? 幾個國度? 上帝之城 一個國度 上帝國與文化 結論:出入之間 第44章 死亡 從聖經看死亡 靈魂不朽或死人復活? 死後的光景 面對死亡的智慧 走向死亡的見證 結論:結束就是開始 第45章 終末Ⅰ 歷史之終 基督再臨 終末論的發展 莫特曼看終末 終末視野下的今世價值觀 基督教終末論與世俗化終末論 結論:上帝的國近了 第46章 終末Ⅱ 你們要警醒 一切中的一切 萬物回轉說 加爾文觀點 上帝的來臨 最後審判的結局 兩種抉擇 在終末來到前應當做什麼? 結論:仰臉戰兢 第六部 總結 第47章 異象 阿摩司的異象 看見呼召 上帝主動而人被動 加爾文的看見 結論:大光照耀 第48章 神學方法 時空下的人 前現代、現代、後現代 走向後現代的特雷西 神學與公共空間 回歸敘事 「自我描述」與「普遍法則」 結論:方法與內容 第49章 遺忘與被遺忘 站在邊界上的神學家 你被接納了! 遺忘與被遺忘 奧古斯丁對時間的觀察 結論:永不遺忘 第50章 結論 福音與啟蒙 福音啟蒙路線 信仰與文化 展望神學發展方向 問對問題,找對答案! 信仰告白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 中英主題列表 中英人名列表

系統神學
華文神學界引頸以待的系統神學大作!
系統神學這種厚重又艱澀的神學鉅著,平信徒需要接觸嗎?其實系統神學就像階梯,從人論、三一神論、基督論,再到聖靈論,一步步邁向信仰的高處。每一點新的認識,都標記了某個時代的基督徒,身處渾沌時代的信仰熱情。
林鴻信老師以其30多年的神學積累與推廣神學的熱情,為華人讀者完成了《系統神學》。本書從聖經、歷史、經驗與理性的傳統四大面向切入,並輔以生命故事、信仰生活經驗,講道例證,來豐富每個基督徒對教義的理解。面對至今神學界爭論不休的課題,書中也展現適切華人處境的神學思維,帶領讀者進行深度反思。這本書寫脈絡不同於傳統的《系統神學》,提醒每一位信徒,作為信仰者的身分,學習「以信開始、以望持續、以愛成全」。
【作者簡介】
林鴻信
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,台灣神學院、美國富勒神學院與耶魯大學碩士;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、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,現為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、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。自一九九四年《神學人基本英文字彙》開始,於神學園地筆耕不輟,著有《加爾文神學》、《覺醒中的自由:路德神學精要》、《認識基督宗教》、《聖神論》、《納尼亞神學: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》、《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》、《教會生態學》,以上皆由校園出版。另撰寫過《教理史》、《邁向覺醒:自我概念的探討》、《莫特曼神學》、《忘我之域》系列三冊、《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》、《基督宗教思想史》兩冊,並主編《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:儒、佛、耶、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》、《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:兼論對華人文化的意義》等書,除此另有譯作以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。也期許、提醒自己,終生是神學人亦是福音啟蒙者,察覺自身的局限與不足,因為,真正的故事尚未說盡,還留待我們一起來書寫。